珠海出租车票:华发40年故事

人气:985时间:2020-05来源:珠海的士票

  华发40年故事|麦继谦:清华才女珠海特区筑梦



  只争朝夕不负韶华



  华发记忆华发力量



  编者按:



  当时间的指针迈向2020,我们即将迎来华发集团成立40周年。40年不忘初心,40年砥砺前行,无数华发人用青春浇灌梦想,以实干书写历史。



  即日起,我们将陆续刊登华发40周年员工故事,讲述流金岁月中那些最动人的记忆,凝聚成我们前行的力量。敬请垂注。



  麦继谦,广东顺德人,高级工程师。1934年于上海出生,1958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历任广西大学助教、广西自治区综合设计院技术员、广西化工设计院技术员。1984年至1987年任珠海特区发展公司技术顾问,1987年起任华发集团技术顾问,1991年退休。



  无论是站在十字门中央商务区璀璨的夜色里,还是穿行在拱北口岸熙熙攘攘的人潮中,都能感受到珠海跳动的脉搏。谁曾想,四十年前脚下的这片土地,尽是低洼滩涂和沿海荒坡。



  可当时这旁人眼中的穷乡僻壤,却是一群人眼中的美丽画布,他们为它绘制蓝图、构建筋骨,用热情、智慧和汗水,让一座城市拔地而起,孕育了特区的新生。他们来自五湖四海,却把珠海当成家乡;他们身世背景各异,却有一个共同的使命——特区筑梦家。



  华发集团高级工程师麦继谦,正是他们中一员。



  三个工作志愿



  1958年,麦继谦从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毕业。面对即将要大展身手的广阔天地,麦继谦提交的志愿书简单而坚定: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到最艰苦的地方去;到男友庄宗穆在的地方去。于是,这两个清华同窗一起告别首都,去到刚刚成立的广西壮族自治区投身建设,成了家。



  而麦继谦自己也没想到,大学毕业那年写下的三个志愿,在二十多年后居然再次应验。1980年,隔壁的广东省传来消息——“缺人”!缺少的尤其是建筑人才,迫切请求兄弟省份支援。广西综合设计院接到邀请后,时任设计室主任的庄宗穆主动报名,申请带队来到珠海。



  “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当时,这个口号从深圳一直喊到珠海。所以,珠海生长的速度之快,几乎没有留给任何人停歇的时间。庄宗穆来到珠海之后,已顾不上只能住工棚这样的艰苦条件,日以继夜,从步步高大酒店到珠海商业城,挑起了一个又一个重担。作为建筑师,麦继谦意识到了特区建设的紧迫需求;作为妻子,麦继谦决定把家搬到珠海。三年后,组织终于批准了麦继谦的人事调动申请。至此,夫妻二人并肩成为特区建设的拓荒者。



  初到珠海



  对于一个清华大学的高材生以及累积了近三十年工作经验的工程师来说,专业方面本应鲜有难事。可麦继谦发现,来到珠海之后,新的挑战依旧是层出不穷,每个人都需要随时做好准备,从零开始。



  刚到珠海经济特区发展公司技术顾问室报到,麦继谦就接到第一个任务:建金库!当时发展大厦一楼是珠海南通银行未来的办公地点,银行向发展公司提出,需要在楼里设计一个金库。此时发展大厦已经盖了六、七层楼,重新设计一个金库绝非易事。



  金库的设计,麦继谦也是第一次碰到。从建筑结构角度考虑,她提出金库应该向地下发展,在地基部分做文章。同时她还查阅诸多资料,从安全要求、施工要求等各方面确保金库的质量达标。而麦继谦对自己的要求,不仅仅是完成任务这么简单。解决金库问题的同时,她还为南通银行在一楼营业厅设计了一个自动提款机。在那个时候,内地从来没听说过自动取款机,更别提刚刚成立的特区。是麦继谦,把这个“新玩意”引进了珠海。



  若要为刚刚诞生的珠海做个比喻,那它应该是一块海绵。第一批珠海特区人,在这里疯狂地吸收新的知识与经验,而珠海本身,也在不断地膨胀和扩张城市体量。从拱北到吉大,从南屏到湾仔,城市建设的一线在哪,麦继谦等建筑师的战场就在哪。



  跨世纪之作



  1987年,珠海房地产建设进入了第一轮快速发展阶段,新的开发模式不断涌现,各种经济成分的房地产公司也纷纷兴起。百舸争流,不进则退。珠海经济特区发展公司房地产经理部酝酿在公司内部组建“华发集团公司”,以顺应行业与公司自身的高速发展。在这个时候,麦继谦开始担任华发集团的技术顾问,直接接受时任集团董事长关林炳的领导。



  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改革开放已过去十年。从澳门内港眺望珠海,湾仔仍是一片平淡无奇的水域,连个像样的建筑都没有。为了迎接1999年澳门回归,珠海市政府给关林炳正式下达重点工程建设任务——在湾仔茂丰围兴建一个高质量、高档次的住宅建筑群。



  规划设计阶段,华发前后启动了五六次设计院投标,却没有一次能够让市政府十分满意。市委书记梁广大提出:“华发有四位建筑工程师,是不是请他们各自发挥一下他们的作用?”接到任务,当时担任华发集团技术总顾问的庄宗穆便拿出了两份方案,与其它三份方案一起呈交,供评委会盲选。说来也神奇,评委会选中的两份方案,居然都出自庄宗穆,集团只能优中取优,确定了最终方案。像鸿景花园和凯旋门广场这样新型的生活区组团,在南方是第一个。而就规模来说,全国住宅方面也鲜有像鸿景花园这么大型的住宅小区,因此华发可以自豪地说,珠海的人居住宅为那个年代树立了一个典型。



  房子建成什么样,需要像庄宗穆这样的设计师去规划;房子要怎么建,则需要麦继谦这样的工程结构设计师。“就像人的骨架一样,房子里面配钢筋。板子多厚、梁柱应该放在什么地方、基础牢不牢、房子能不能抗台风、会不会抗地震,这些都属于结构设计。”麦继谦回忆,结构设计除了安全第一外,还需要经济合理、尽量节省投资,尤其对当时资金匮乏的企业和特区来说,成本控制也非常重要。



  麦继谦的一次坚持,为华发节省了一笔相当可观的投资。当时,鸿景花园要在湾仔茂丰围的滩涂淤泥上盖28层的高楼,根据地质勘察报告,广西建筑综合设计研究院深圳分院为项目设计的施工图纸要求,每根桩都要打到地下60米深!60米相当于二十层楼高,而且桩位达到上百个,成本可想而知。



  作为华发的工程监理,麦继谦坚持在不同的施工点监督实验打桩。实验下来,麦继谦向设计院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意见:建议根据不同地点调整打桩深度,平均40米深就能支撑地面以上28层高楼的负重,同时抗风抗地震。对这样的意见,设计院很是惊讶。但结合麦继谦提供的理论验证来进行实验,事实证明这个提议确实可行。设计院心服口服,最终全部修改图纸。而麦继谦为此专门撰写的两篇论文,也发表在了建筑行业权威的学术期刊上。



  后来,鸿景花园以一流的规划设计、建筑设计、工程质量、科技创新、环境建设和物业管理,成为走向二十一世纪城市住宅小区建设的佼佼者,一举赢得国家建设部评定的“全国城市住宅小区建设试点银质奖”,使珠海市第一次折下这一全国房地产业的难得桂冠,也使广东省第二次荣获此项全国殊荣。其中,在鸿景花园建设中有突出贡献的麦继谦,同时还为华发将国家建设部颁发的“城市住宅小区建设试点”科技进步二等奖、施工质量二等奖收入囊中。



  十年如一日,弹指一挥间。回忆起在珠海工作的十多年,麦继谦说那时自己不知疲倦。连续好多年几乎没有休息,没有周末,更没有假期。好在那时公司的后勤服务做得好,食堂就像自己家里厨房一样,除了早餐不供应,每天的午餐、晚餐都在食堂解决,节省下来的时间用来投入工作。为了保证身体精神状态,麦继谦每天六点钟起床,早晨坚持沿着海边跑步,跑完步回家洗澡,吃完早饭之后就到公司开始一整天的工作。



  或许,不知疲倦的原因主要来自于自我价值的实现。母校的培养和家族教育的熏陶,让麦继谦始终秉持一颗求知求真、自强不息的心。特区初创,许多东西在规范里面无法找到。该怎么处理?没有人教。只能通过实践,通过不断地充电来完成挑战。“我觉得在华发工作那么多年,年年我感到都有新问题,年年我在提高,年年我在学习,所以我觉得工作了一辈子,是我学习和提高的一辈子。”



  工作能顺利开展、硕果累累,还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来自正确的领导。提起关林炳,麦继谦脱口而出的词是“有魄力,有远见”。只要是当时市里提出的要求,无论多么艰难,关林炳总能全力以赴地实现。同时,他还特别尊重技术人员提出的专业意见,充分发挥各个岗位人才的作用。犹记得那座承载了华发第二个十年诸多荣誉的“山海楼”,依山傍海,接待了特区的诸多重要来宾。建设之初,关林炳从功能角度为这座酒店提出了很多具体设想,但由于山体与海域之间的高度差以及技术方面的考量,设计室如实反应,他提出的部分设想要求无法实现。面对不同的意见,关林炳不但没有固执己见,反而还表扬设计团队能坚持专业精神。这种民主精神,是许多员工都深深敬佩的一种品格。



  1991年,麦继谦退休,至今已经过去近三十年。峥嵘岁月,往事如歌。第一代华发人,同时也是第一代珠海特区人,在这里奉献了自己的青春乃至一生。



  转眼间,这两个紧密相连的生命体就要迎来40周年诞辰。说起对华发与珠海的期许,麦继谦的眼神里闪着光:企业的开拓进取不能忘,特区的创新精神不能忘,“勤劳的勤,还有诚信的诚,如果能做到这两点,那我们的创新才有基础”,通过一代代人的努力,一定会抵达更加美好的明天。



  便利信息:各种票据使您乘坐汽车更加方便。[微信/电话:13480170058]



  许多朋友因为出差经常需要报销一些旅行费用,但出于某些原因,当他们回来填写表格时,他们发现自己由于匆忙而没有收到足够的票,无论是餐券还是车票,出租车票也不错!



  我一年到头都以低价转出租车票,我们的手机上有更多真正的出租车票,都是真正的出租车票、燃料票、餐券、住宿票,都是优惠转移给每个人,为有需要的人提供补偿。有不同的车、不同的时间、不同的日期。金额也各不相同。有需要的朋友可以联系我。